海鹰瞭望

  • 美企研制创新型火箭低温上面级

    付丽;康开华;吴小宁;

    世界各航天强国高度重视具备自由进入空间的能力,争相推进高性能新型运载器的研制。介绍了美国发射联盟公司在研的火神火箭,概述了该型火箭所采用的先进低温上面级的研制背景及其方案,描述了新型上面级所采用的创新技术,并总结了该上面级的创新特点及未来能力拓展。通过这项技术,显著提升了该公司旗下运载火箭的性能,大幅提高了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力。

    2019年05期 No.413 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高超专递

  • 2018年国外高超声速技术发展综述

    宋巍;梁轶;王艳;袁成;王竹溪;

    世界军事强国持续发展高超声速武器装备,美国、俄罗斯纷纷披露新型高超声速武器项目,显示出两国全力发展和增强高超声速打击能力的态势。总结了2018年美国、俄罗斯及其它国家在高超声速武器领域的发展趋势,梳理了主要高超声速武器项目的进展情况,分析了高超声速武器的防御对策。

    2019年05期 No.41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导弹大观

  • SS-18导弹研制技术综述

    吴小宁;张秀刚;

    介绍了SS-18导弹的研制情况,阐述了各型导弹结构、动力、弹头和发射系统等各分系统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导弹及导弹系统的技战术性能,并简述了发射方式和加注贮存等内容。

    2019年05期 No.413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巡飞弹在陆上无人作战体系中的应用初探

    欧继洲;黄波;

    巡飞弹是集侦察、打击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制导弹药,或称作武器化的无人机,是新型无人陆战体系中重要的武器装备,在国外陆战中已得到使用。介绍了陆上无人作战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分析了巡飞弹适用于无人作战的主要特征,讨论了以巡飞弹为主要武器装备构建的陆上无人作战的作战模式及影响。展望了未来基于巡飞弹等无人装备的陆军作战力量建设和发展方向。

    2019年05期 No.41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无人机

  • 美国CODE项目无人机集群协同监控系统分析

    王彤;叶蕾;李磊;

    为提高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人机交互能力,美国CODE项目开发的协同和应急规划监控系统是一款具有自主辅助决策的无人机集群协同监控系统。梳理了无人机集群协同监控系统的发展背景和历程,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每个组成模块的构成和主要功能。分析了该系统对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的决策辅助能力优势,以及对未来作战所带来的影响。

    2019年05期 No.413 25-2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美国防部《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分析

    王杰东;刘北;董强健;

    为实现无人系统愿景,美国防部在2018年发布了《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2017—2042)》。主要围绕互用性、自主性、网络安全、人机协同4个主题展开,梳理了通用/开放架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网络运行、电磁频谱和电子战、人机编组等14项因素。针对挑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9年05期 No.41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无人机蜂群作战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杨中英;王毓龙;赖传龙;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协同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逐渐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争先研究的一种新型作战样式。梳理了无人机蜂群作战的概念与起源、特点与优势,分析了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蜂群作战性能,提出了应对无人机蜂群的航迹规划、指控性能、战术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2019年05期 No.413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情报交流

  • 美军指南针计划改善情报人员结构性劣势方法研究

    吴素彬;王理阁;

    情报人员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始终处于一种结构性劣势。大数据时代,军事行动节奏加快,改善结构性劣势将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情报失误。介绍了美军指南针计划,分析了计划中为改善劣势而应用的情报搜集与分析技术。从体制、技术和人员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启示。

    2019年05期 No.41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俄罗斯陆基液体导弹增压输送系统技术分析

    赵国柱;

    增压输送系统用于贮箱增压,并将推进剂输送至发动机,是液体导弹与航天运载器的关键分系统之一。梳理了液体弹道导弹与航天运载器的增压输送系统概况,阐述了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研制的各型陆基液体弹道核导弹所用的增压输送系统方案及演变历程,归纳并总结了主要使用的泵压式推进剂的输送方案和以热增压为主的增压方案。

    2019年05期 No.413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 美国航母编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研究

    齐长兴;毕义明;李勇;

    航母编队是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主要支撑力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其重要的安全保障。介绍了航母编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和作战流程,并对作战能力及发展进行了分析。

    2019年05期 No.41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防空反导战术级指控架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家瑞;王刚;郭相科;

    在指挥控制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防空反导战术级指控系统架构的研究现状及成熟度,对比分析了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3种典型指控架构。由于混合式兼顾了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提出了在网络中心战时代混合式将会成为未来指控架构的发展趋势。

    2019年05期 No.413 54-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雷达网反隐身技术发展综述

    马艳艳;金宏斌;李浩;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雷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反隐身技术随之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隐身和反隐身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反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提高传统雷达性能、采用新体制雷达、雷达组网及优化部署等方面,分析了雷达网反隐身的主要技术手段,并对收发分置雷达反隐身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2019年05期 No.41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体系效能评估技术发展综述

    袁宏皓;袁成;

    梳理了国外体系效能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体系效能的实质内涵。分析了体系效能评估方法的4种主要方法,即解析法、多属性决策分析法、推演仿真法和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并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发展现状、优势和不足,并指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和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2019年05期 No.413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移动自组网群组移动模型综述

    陈赵懿;高秀峰;陈立云;李志伟;

    现实应用中的移动自组网大多具有群组移动的特性,如执行任务中的侦察分队、坦克分队、无人机机群等。根据目前的群组移动模型,按照基于点和基于区域两大类别,介绍了11种典型的群组移动模型,重点分析了每种模型的原理,并讨论了模型的特征与适用场景。

    2019年05期 No.413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基于本体的装备质量监督与管理信息共享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

    李泽西;孟晨;王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复杂装备不断研制、生产并装备部队,装备质量监督与管理越来越倾向于借助信息化手段。介绍了本体定义和基于本体的信息共享技术,分析了装备质量监督与管理信息化和基于本体的信息共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基于本体的领域信息共享实现与应用技术。讨论了基于本体的装备质量监督与管理信息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2019年05期 No.413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控制与制导

  • 两栖联合作战无人飞行器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范玺斌;平志伟;张中星;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无人飞行器对未来的作战样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以海上和两栖作战无人飞行器为背景,分析了无人飞行器避撞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在无人飞行器目标检测、碰撞估计方法及避撞机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无人机飞行防碰撞问题,并给出了研究方向。通过运用路径规划以及对飞行轨迹的预测原理,以实现无人飞行器在未知空域中的协同飞行防碰撞。最后,对碰撞检测技术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展望。

    2019年05期 No.413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误差补偿研究进展

    韩子硕;王春平;郑武兴;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是一种新型的主动式激光成像雷达,通过虚拟大孔径技术突破实孔径的衍射极限,实现高分辨率成像。介绍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机理,回顾了误差分析以及误差补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论述了差分接收和相位梯度自聚焦等误差补偿算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发展方向和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关思考。

    2019年05期 No.41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推进技术

  • 国外氢氧发动机检测技术现状

    丁新玲;矫慧;曹鹏;赵衍华;

    概述了国外典型氢氧发动机研制状况和主要制造商。以洛克达因公司和阿斯特里厄姆公司为代表,从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两方面介绍了国外氢氧发动机的检测技术和成功经验,分析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及设备、洁净的检测环境以及具备资质的检测人员,并针对低温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提出了相关思考。

    2019年05期 No.413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