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寿;<正> 干式调谐陀螺不仅可以用一个陀螺构成两个输入输出系统,而且与一般液浮积分陀螺不同,由于不需要浮油,所以温度控制精度要求比较低,还有不需要软导线供电等优点。因此美国在80年代初就考虑将其作为捷联惯性基准装置的陀螺,在体积、重量、耗电量、精度及可靠性等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研究,逐渐进入实用阶段。特别是采用三个干式调谐陀螺作为冗余系统,研制了DRIRU-Ⅰ(冗余惯性基准装置开发-Ⅰ)和DRIRU-Ⅱ(干式转子惯性基准装置-Ⅱ),并最先用于多用途地球探测卫星(Landsat)和ETS-Ⅲ等。在1977年8月发射的探测卫星“旅行者”的姿态控制用的惯性基准装置中也采用了三个干式调谐陀螺。在日本,从1977年开始,由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和宇宙开发事业团合作研制干式调谐陀螺,对关键性部件挠性接头进行了设计分析和试制。该干式调谐陀螺的第一次试制工作已经完
1984年S3期 3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